1. 垂体的高度的变化
1) 垂体高度增大
2) 垂体高度降低:低于相应的标准
√部分性空蝶鞍:小于4mm,强化方式及程度正常
√空蝶鞍:垂体受压菲薄位于鞍底,强化方式及程度正常,蝶鞍可扩大
√部分空蝶鞍合并垂体腺瘤,多为生长激素腺瘤
√空蝶鞍形成机理:鞍隔孔生理缺陷-过大,鞍上脑脊液搏动使鞍上池脑脊液从扩大的鞍隔孔下疝,压迫垂体至萎缩、变薄
√垂体受压的部位不同,空蝶鞍的表现各异:
1)垂体前叶受压:垂体前叶明显变扁平。
2)前后叶均受压:垂体柄伸入鞍内,呈“锚征”改变。
3)鞍上结构可向下疝。
√与垂体囊肿鉴别:均可表现为垂体窝内的液体密度或信号,垂体组织受压,但空蝶鞍垂体窝内的液体非局限性的,无囊肿壁。
来源:《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思路》
声明: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,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
文章来源: 《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思路》
- 还没有人评论,欢迎说说您的想法!